閩中伽藍 ▍喜見禪僧棲處深
棲林寺,地處福鼎鰲峰山麓,因周圍林木幽深而得名。
公元1169年,從泉州知州一職卸任的一代名臣王十朋,沿福州至溫州的古驛道來到福鼎桐山后,并沒有繼續往北前行,而是往西拐入一條離他的浙江家鄉行程更近的古道。經過古道邊的棲林寺,不知是到了該歇宿的時辰,還是那里的清幽環境令他心生歡喜,他就在這里住了一夜。自然,“棲林”二字,也契合他年老返鄉、飛鳥歸林的心境。于是,他在這里留下一首詩,詩題便是《棲林寺》:“我如倦鳥欲棲林,喜見禪僧棲處深。家住梅花小溪上,一枝聊慰北歸心?!?/p>
棲林寺始建于五代。從現存于寺內的碑文與相關史料推知,北宋政和年間,寺院住持惟精法師曾對寺院作了歷時數年的擴建,南宋時,有張姓檀越主向寺院施舍大片田園及寺院周邊山場,一時殿堂莊嚴,亭閣精美,寺田連亙,信眾云集,為一方之名寺,所憾者,乃因山寺地處僻靜,名人雅士路過者稀,題詠者幾無。狀元出身的王十朋既是當朝名臣,也是一代才子。這次返鄉途中,王十朋在福鼎留下的三首詩,都與佛寺與僧人有關,《棲林寺》則是他用情最深的一首,頗有脫塵入禪之意境,令后人吟詠再三。
福鼎縣城古稱桐山,“棲林煙雨”后來被列入“桐山八景”,固然緣于這里的緣于這里的自然風光與梵宇建筑,歷代名人用筆墨所營造的詩情畫意,顯然也大大增添了它的人文魅力。王十朋的題詩棲林寺后,不只是邑內文士時來探訪雅聚,明代參政大夫游太初、清代進士岳廷元、清代福寧知府李拔也在這里留下詩作。
風來雨去,日出潮落,棲林寺在漫長的歲月里幾度起伏。元代,寺院一度毀損,張氏族眾來此重新修繕,志宏禪師重立碑石為記。明萬歷年間,寺院重建。崇禎年間,浚奄和尚住持寺院,往浙江泰順募化白銀百兩,發起重修,并獲桐山望族高、王、徐、曹、翁五姓共同護持。明清易代,兵亂又起,住持無繼,田園荒蕪。至清康熙中期,有未白、未畫法師、端然法師駐錫于此。晚清時期,磻溪涌泉寺壽源禪師偕弟子融齊、融和、融亮等來寺駐錫,重興古剎,修建圍墻,改造山門,增建樓房,然成住壞空,諸行無常,至上世紀六十年代,寺院被占為它用,文物毀損,僧眾星散,千年古寺,一時香斷灰冷。
2007年,德清法師來這里住持寺院時,眼前已無昔日“棲林煙雨”之境。1980年后,雖有本邑僧伽圣訓長老、題安長老先后駐錫于此,并陸續修葺殿堂、僧寮及齋堂,但還有諸多重興工程尚未展開。讓德清法師更為痛心的是,寺院附近的樹林因遭多年濫伐,林稀草密,有些地塊甚至一木不長。面對此狀,德清法師把營造周邊環境作為首先考慮的項目。那些年,他與僧眾一道,在寺院周邊清除雜草,廣植新樹,還與當地政府相關部門聯系,利用每年的植樹節,發動機關單位人員前來植樹。逢上附近村莊實施拆舊建新或項目開發,德清法師便前去探尋,把規劃中需要砍去的古樹買下,移植到寺院及周邊山地。為更好地涵養生態,還先后花數十萬元購買了部分山地,列入寺院管理保護范圍。若干年后,荒坡轉綠,新樹成林,鳥鳴幽谷,云繞林表。
今天的人們走進棲林寺,但見林木掩映,殿閣莊嚴。歷時二十寒暑,棲林寺的環境、道路、殿堂得到全面修整,大雄寶殿、棲德樓、萬佛樓、山門、牌坊、禪堂、法堂陸續建成。傳印長老、白光長老諸高僧的題聯,為寺院增輝添彩。法雨瀑布,泉花迸濺;放生池里,漣漪回旋。沿山徑往后山走去,翠竹千竿,清影搖風。時逢早春,恰遇微雨,寺院所倚靠的三面青山,皆籠云織雨?!笆鐨庹{春雨,疏林抹曉煙”?!皠∠仓耜帣M翠幛,恰逢梅雨潤青疇”?!暗酱搜讐m都滌盡,置身如在小瀛洲”。古人所描述的“棲林煙雨”之境,歷歷重現于眼前。
在寺院新植的數十種花木中,最為德清法師喜愛的是梅。梅花的皎潔與清香,正契合佛門修行者的品性。在棲林寺,梅花還別有一番人文意韻。賦詩于此的王十朋,出生于浙江樂清市梅溪村,自號“梅溪”,世人亦以“王梅溪”稱之?!稐炙隆分械摹耙恢α奈勘睔w心”,說的便是梅花。又是一年梅開時,寺前院后,塘邊坡上,梅影叢叢,梅香陣陣。城里人來了,鄉下人也來了,探春踏青者有之,詠梅寄情者有之,對花參禪者有之,也有兩三少女,身著古裝,于梅花叢中擺形弄姿,留下青春倩影。年輕的戀人亦相攜而來,伴著寺墻與花影拍下一張張婚紗照?!跋惨姸U僧棲處深”的山中古寺,也成了福鼎人探春賞梅的網紅景點。這時的林棲寺似乎有些喧嚷,但那是清幽與寧靜中的歡悅。接續了千年禪風的棲林寺,于莊嚴氣象之中呈現無盡生機,為我們展示出一條更加寬闊的弘法利生之路。
上一篇:王作安:當代中國佛教的修為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