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氧”靈臺 致心安養
? 清流九龍溪
【壹】
拾步上靈臺,一片峰青空色相;
觀心來凈土,九霄月白卻塵埃。
? 靈臺云海
靈臺山,地處閩西,三明清流縣所屬,汀州四堡腹地,北望武夷,南眺冠豸,東接永安桃源洞,西連長汀,有“南豸北夷靈臺山”之美譽。
?林海秀川
整個山脈層巒疊翠,起伏錯落,大氣磅礴;在群山之間,更有長潭溪、桂溪、羅豐溪三溪環繞,宛如長龍游舞,曲折縈繞,蕩氣回腸,正所謂:高山碧水意纏綿,翠柳清溪綴秀川。杜宇啼鳴穿谷澗,飄然世外賽神仙。
靈臺山林深、水美、人長壽,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為每立方厘米7萬個,所吸入的每一口空氣都飽含著清新及滿滿的負氧離子,是最宜居和養老的生態福地。
? 上山道路
在這靈山秀水之地,自是少不了修行之人。自唐以迄就有僧人云谷、比丘悟明等駐錫清流靈臺,經千年法脈流傳播衍,使得靈臺山一躍成為閩西北最具規模的寺宇群,在方圓7.5公里內,就有大大小小多處寺院,形成了獨特的靈臺山寺宇群。
【貳】
? 靈臺山禪修中心
借清凈地而修清凈心。在這幾十處古剎伽藍中,僧尼二眾每日晨鐘暮鼓、清音梵唄,參禪念佛。地因人而愈增靈氣。
在這樣一處天時地利人和的人間凈土,遠離紅塵,靜心修行,其樂無窮。
? 靈臺禪關
然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身為清流縣佛教協會會長的滿明法師,于平日領眾修行及慈善救助中常常感懷于閩西山區僧人面對老年安養時的困難與無助。山區老年僧尼一生舍俗離欲,志在修行,晚年卻孤苦無依、貧病交加,無人照料,修行一生卻面臨因老、因病還俗養老的窘迫境遇。
? 藻井
滿明法師慈悲不忍,憂慮在心,暗暗發下大愿,誓要響應福建省佛教協會倡議,踐行“教內幫扶”理念,積極幫扶孤苦無依的老年僧尼,切實解決貧病僧尼的實際問題。他發心在靈臺山規劃籌建“福建省佛教協會僧尼養老基地”,期望在全省佛教界同仁的幫助和共同努力下,為老法師們提供一處能夠頤養天年、向真向善的心靈道場,使之老有所醫、老有所養、老有所安。
? 禪修中心四周為整潔的僧寮
建成后的“福建省佛教協會僧尼養老基地”將以養老為主,外配套靜修、文化、養生等,把養老和修行有機結合起來,為老年僧尼提供一種既有完善的醫養配套,又能踐行佛教修行的佛教養老新方式,成為廣大老年僧尼修身養性、靜心悟道的心靈歸處。
【叁】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修道人之本懷。出世可靜,入世可行,亦即菩薩之功夫。借靈臺山這一方獨有之寶地,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可不妙哉!
? 過堂
在工程建設百忙之中,滿明法師仍堅持帶領四眾弟子朝課暮誦,每月禪關,結夏安居,講經說法,佛七精進,農禪并重,歷年如是,引導佛弟子走上解脫成佛的菩提大道。
? 朝暮課誦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有眾生心,晨則汲泉,昏則掃葉;到諸妄息,饑來吃飯,寒來著衣。至此,修行變得樸素、實在。
? 靈臺山漢字藝術館刻字作品之一
經過滿明法師等全山法師以及四眾弟子幾十年的潛心打造,靈臺山已經形成了“道場為根,弘法為宗,文化為魂”的鮮明特色,不僅吸引祖國各地的信眾,更成為“一帶一路”的文化傳播重鎮,為中華佛教走向海外起到積極的作用。
? 靈臺山僧眾自種無花果基地
? 茶園
在新的歷史時期,靈臺山僧俗二眾將共同肩負時代使命,愛國愛教,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致力佛教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的融合,回報社會,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為將靈臺山建成生態優美、僧團和合、寺宇莊嚴、老年僧尼安養身心的佛教和諧道場而不懈努力著。
? 靈臺勝景
【相關鏈接】
來源丨福建省佛教協會
歡迎轉發朋友圈,轉載請注明出處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