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廣福寺 ?
連江廣福寺,原名美肇寺,始建于唐咸通二年(861年)。千余年來歷經滄桑,數度興廢。明崇禎年間(1624—1644年),隆得法師發愿重建。清嘉慶七年(1802年),介誠法師亦曾募修。2003年,德誠法師重建美肇寺,改“美肇寺”為“廣福寺”,喻“廣種福田,廣修福報”之意。
廣福寺以紅木佛像而著稱。佛像莊嚴古樸,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佛、藥師琉璃光佛、阿彌陀佛等三尊佛像,全由紅木精雕而成,高約6.2米。兩旁是框式浮雕十八尊羅漢,每面高1.8米、寬1.3米,神態自然,栩栩如生。進入大殿,佛像林立,香煙繚繞,經聲朗朗,莊嚴肅穆。
萬佛樓,第一層為五觀堂,作為講學修道場所。第二層為圓通殿,供奉6000多尊觀音像,觀音菩薩佛像系脫胎漆器精制而成。第三層為臥佛殿,臥佛身長7.8米,重10噸多,并有5000多尊佛像。佛像面如滿月,莊嚴慈祥。
廣福寺又是一座紅色寺廟,見證著血雨腥風的艱難歲月。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中央決定將紅軍第7軍團改組為北上抗日先遣隊。8月7日,紅軍遵中央電令攻打福州城受挫,撤退至連江縣潘渡鄉貴安桃源時,與追擊的國民黨87師激戰,中央紅軍傷亡慘重。在連羅蘇區黨組織和地方紅軍的掩護下,轉移到潘渡陀市村。廣福寺成為臨時安置傷員、紅軍休息的站點。后成為連羅蘇維埃第四區區政府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