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梅峰光孝寺
梅峰光孝寺,坐落于莆田市城廂區勝利北街,往昔山坡遍地梅樹,故名梅峰。隋唐之際,峰頂建有一座觀音亭,亭周有地百余畝,系李家相業。志載宋元豐八年(1085年),黃太安人感異夢而生子。黃氏為酬夙愿,刀盡舍亭周之地,將小亭擴建為寺。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敕賜“報恩光孝寺”巨匾。越5年,去掉“報恩”2字,單名“光孝寺”,直到如今。
元代,朝廷在寺內設“官講”,故別稱“講寺”,后因年久失修,日漸傾頹,歷經劫難。明萬歷六年(1578年),邑人禮部尚書陳經邦,助僧月珍幕建中殿,知縣周瀾應命護助。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官軍進駐該寺,夜間失火,鐘樓焚為平地,一口“神鐘”亦被熔毀。未幾,法運復啟,仙籍名僧微嘉和尚南洋回國,發愿重興。邑人新疆道監察御史江春霖為撰募緣序。微嘉師徒多次出洋募緣,且重鑄洪鐘,未失其為莆陽二十四景之一“梅寺晨鐘”。微嘉和尚一邊修建寺宇,一邊剃度徒弟多人,奕葉相承于海內外,而今僅新、馬、印尼三邦,各有其僧尼徒裔近數百人,國內之數更多。
解放后,政府對梅峰寺進行了保護。但“文革”期間,又橫遭禍劫,寺沒僧散,佛像文物法器蕩然。1979年,黨和政府恢復落實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僧眾陸續回寺。又得海外徒侶同發宏愿,重建祖寺,經歷10年重建,主要工程業已完竣,中軸斗有六進;山門、牌坊、天王殿、瞻拜亭、大雄寶殿、法堂(上為藏經樓,左右望海樓馬臥云軒),大悲殿(左邊諸天殿),全長達254米,配套齊全。值得一提的是重建了梅峰峰頂的大悲殿和瞻拜亭,前者為市區之最高處,后者為僅存的古建筑。
1991年禮請上海龍華古寺明旸法師在梅峰寺晉院升座?,F全山住眾5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