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囊山慈壽寺
囊山位于莆田市區東北約20千米,主峰海拔639米,屬于現涵江區北部山系,為白沙澳嶺的余脈。囊山是佛教名山,唐宋時即與莆田境內南山、龜山、梅峰等佛教名山齊名,號稱莆田佛教四大名山。囊山擢升為閩中名山,始自9世紀末唐代莆田禪門高僧開山創建南麓名剎之后。囊山開山祖師妙應禪師是有名的曹山本寂禪師的胞兄。史載其精通地理之學,著有《博山經》傳世。
囊山南麓有唐中和元年(881年)創建的“延福院”。唐光啟二年(886年)閩王王審知慕名皈信,為祝其母壽誕,奏請唐僖宗皇帝,詔諭擴建,并賜匾,改名為“囊山慈壽禪寺”,俗稱囊山寺。當時聚僧1000余人,盛極一代,是被稱為“晚唐以來,地有佛國之號”的莆田四大叢林之一?,F為福建省14座全國重點寺廟之一。寺中歷代法門龍象輩出,慧燈不絕,開祖之下更有五代悟真住持;北宋本道、僧家、戒香諸禪師;南宋祖賢、宗超、德秀、覺初、海明、立堅、守懲等諸古德;元代有深公;明代有湘江、永清、一行、連城、常列等諸先賢;清至近代有永陵,通源、源智等諸名僧。
古囊禪林自開山至宋代,無論是在禪宗典籍或各種方志文獻里,至今猶存許多彌足珍貴的文字記述。其中不僅妙應祖師在生之化緣法跡在多部“燈錄”與方志中相沿記載,唐末高僧義存禪師率徒參禮囊山,上堂說法,稱祖師為“三界外人”的典故更被傳為一時佳話。
唐宋之時,由于自然地理條件和交通條件限制,當時上通福州、下達泉、漳的通行道只能經過囊山東南麓繞行,為來往官吏夫役等途中膳宿所需,當時囊山佛教大剎亦被朝廷利用為現成的驛站。歷代不少經過此道而在寺內逗留宿夜的高官名士,留下許多珍貴的詩詞、題刻,大大提高囊山的知名度,增添了山門光輝。宋代大理學家朱熹自其僑寓地崇安縣登程赴任南安主簿時,沿古驛道途經囊山寺投宿,就留下五言詩一首,其頜聯為“天海近蒼茫,溪山援深翠”句。
囊山慈壽禪寺內有十六奇,曰施蚊臺、放目亭、蘸綠亭、瑞星堂、海月堂、喂蛭池、放光室、虎溪堂、蒼霞亭、云濤軒、棲真軒、陳洪進、蔡襄祖堂等勝跡。唐、宋、明、清歷代名人的題寺刻石,其中就有“辟支巖、文殊巖,施蚊臺、須彌臺、于菟窟、喂蛭池”等勝跡題刻。寺內還有宋代蔡襄題寫的字徑0.33米的《陳伯孫詩刻》“六合萬籟息,秋林月正暉,琴中傳不盡,石上坐忘歸”;明代書法家黃鞏大書的“天湖”二字以及篆書“幽棲谷”、“云濤海月”“江山第一”等許多摩崖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