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崇福寺
“雙拳鐵羅漢,十畝老農禪?!边@是近代高僧太虛大師寫給泉州崇福寺妙月方丈的對聯,簡短的10個字,道盡一代宗師的內涵與風范,更體現一座古禪林的樸拙和踏實。
泉州崇福寺,在古郡城的東北邊,相傳為宋初陳洪進(963-978年,據有漳泉二州)所建,初名千佛庵。太平興國間賜名崇勝院,元祐六年(1091年)本觀禪師合九十區為一大禪林,改名崇福寺。千余年來,歷經興衰,到近世清末民初,又漸衰微,當時妙月和尚才30歲,在紫帽山精練拳術,過著簡樸的農禪生活,被崇福寺的宗喜監院禮請下山,接任住持。數年間,殿宇煥然一新,古剎重光,悠揚的崇福晚鐘,再度應聲洛陽橋畔。
1944年,崇福寺一代中興祖師妙月老和尚,在十月二十三日下午撒手西歸,由嗣法弟子福忍老人再傳元鎮和尚為第二任住持,常凱法師為監院。元鎮和尚統理祖庭,修藏經樓,創崇福診所,建樹良多,直至“文革”事起,仍以拳術化俗,行醫濟世,堅持崇福薪火的維護和傳遞。
1980年后,崇福寺終于度過災難歲月,海外崇福弟子包括新加坡的常凱法師,香港的元果法師,臺灣的常覺法師、宗本法師,菲律賓的理任法師等,開始回寺禮祖,并計劃集資重建等工作。如今,在政府有關部門及佛協的大力支持協助之下,荒廢的殿堂和庭園,已全部修復,并且以清新、莊嚴的風貌再次呈現在世人面前。